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乡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协调,是全面振兴乡村的重中之重,也是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路径。

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

丁珊 聂家华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促进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既积极回应了农民的多元化精神生活诉求,亦切实补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神文化生活短板,更稳步走好了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个体之维:回应农民多样化精神生活诉求。农民在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是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趋向。实践表明,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恰是对农民多样化精神生活诉求的回应与观照。首先,根据农民群体不同,回应了农民多层次的精神生活诉求。受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影响,不同群体的农民精神生活诉求有较大的差异性。在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中央依据群体需求的差异性积极规划相关策略,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精神生活诉求。其次,根据各地区农村发展差异,回应了农民多样化的精神生活诉求。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民风习俗等原因,各地农民的精神生活富裕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党中央在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探索本土特色文化产业,有效纾解了各地农民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最后,根据农村各领域的殊异,回应了农民多方面的精神生活诉求。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实现农民在精神生活层面全方位和全领域的富裕。加强基层党风文明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文环境等举措,进一步改善了碎片化、单一化的农村文化供给状况。这无疑是对农民多方面精神生活诉求的积极回应,亦是对农民美好精神生活富足的深切关怀。

社会之维:补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神文化生活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践行方向。然而,乡村振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而是“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可见,乡村振兴与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即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价值导向,这无疑有助于补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神文化生活短板。首先,有助于补齐农村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短板。农村并不是文化的洼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传承中的思想智慧与精神价值。扎实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教化功能,引领农民传承发展优秀文化、焕新乡风文明、滋养农民道德修养,有益于补齐农村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短板。其次,有助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短板。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民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保障。然而,农村仍然存在公共文化建设不到位、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农民无法有效开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中央加大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既扩展了农村文化空间,又净化了农村文化环境,从而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补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短板。

国家之维:走好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国家维度来看,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稳步走好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体而言:第一,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的内在动力。农村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阵地,保障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是非常必要的。新时代,只有实现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农民的精神生活状态,才能为农村物质生活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更离不开农村共同富裕。但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不仅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还阻碍着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更进一步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不断丰富农民精神世界、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稳步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进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图景。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引领作用

孙博翰 周晓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作用决定了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在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握政治方向,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和健全在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和重要工作由基层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引领农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巩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凸显政治标准,恪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响应党的政治纲领,积极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将政治标准体现到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保证党的各项任务在农村基层贯彻落实到位。最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正确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广大乡村得以贯彻和落实。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党的战斗堡垒和重要的乡村治理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价值引领职责和功能。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优势,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协调发展。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时代坐标逐渐明晰,思想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状况,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治理的根本力量。要以乡村文明建设为抓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切实将其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

此外,要加强舆论引导,为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强化主流新闻媒体宣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农村群众学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关政策,为推动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环境,以实际行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学习经验与成果,营造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领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在扎实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领作用。首先,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领导力,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过程和各环节,紧盯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做到农民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上的先进主体在场,把党在农村的工作做牢做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引领作用的关键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基层党政领导班子协同建设,把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将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创新思维活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使其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主体作用,当好农村党员群众表率,在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中,团结凝聚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时,要注重培养乡村教育、理论宣传、文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着力提升各级各类组织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强化“纽带”功能。打通政策到全体村民的“最后一公里”,使农民群众及时了解政策的新变化与新进展。及时反映农民群众呼声,做到消除误解与化解矛盾,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课题组成员)

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主体作用

苏童 孙迪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着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农民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实现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激活农民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主体能力,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主体实践,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充分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农民对于自身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在具体实践中,农民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动参与、对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主动追求、对精神境界的主动选择和拓展等方面。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激发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将个人精神生活富足与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富足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加深其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认同感。要实现主体意识的觉醒,首先,村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主体意识的觉醒最终能够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共识。在精神共富进程中达成具有主体性作用的共识,能够督促每一位农民为早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自发努力。其次,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打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农民精神世界,鼓励农民主动追求更有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行为。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多种声音涌进乡村,有的农民价值判断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精神境界的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应充分发挥其感染力和号召力,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是农民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其中既包括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也包括专业化技能。农民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他们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能力,能够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人力人才保障,有利于在乡村建设参与中促进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基本的文化素质是农民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基和底色,缺乏文化素质会阻碍农民的主体性发展。随着我国科教文卫事业日益进步,每个个体都应该也能够享有基本的教育资源。要不断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面向农村的教育资源投入,既包括优秀师资队伍也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同时保障农民受教育年限,为其素质提升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专业化技能水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果农民知识技能储备较低,欠缺现代化、专业化技能,那么在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就会导致现代化进程被动放缓。因此,亟须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专业化培训和指导。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增加培训次数,安排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等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逐步强化农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能力。

保障和引导农民的主体实践

主体实践是农民自觉运用相应能力进行的主体性实践活动。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农民的主动作为都属于这一范畴。例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以物质共同富裕促进精神共同富裕;创造性继承乡土文化,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秉持“兼济”情怀,实现互助共富等。农民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行动主体,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呈现、巩固和提升。因此,要多措并举保障和引导农民的主体实践,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首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积极防范返贫风险。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只有有效回应农民迫切需求,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才能为农民的主体实践提供政策引导,为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坚实的物质条件。其次,尊重农民权利和首创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依靠口耳相传得以继承和发展,应该给予广大农民相应的权利保障,以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保护和发扬特色乡村文化,重塑乡村文化魅力,加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最后,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化农民可以克服分散农户的弱点,减少矛盾冲突,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社会组织等组织力量,使合作社成为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组织农民有助于加强村民之间的联系,在互帮互助中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实现乡村精神富足的文化建设路径

王翠云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日益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着力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为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前进方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体现。因此,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就是要在乡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日常化、生活化,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以“德”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宣传教育,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努力营造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农民日常生活。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尺引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正确方向,通过良好社会风尚的引导和熏陶,使农民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境界和思想水平。同时,在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精神文化追求的基础上,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内化为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遵循,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要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的认知和认同,还要注重引导农民到生产生活中去践行,提升农民道德水平、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红色精神,为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注入精神动力。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涌现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体现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实事求是、敢闯敢干、无私奉献等优秀精神品质,无疑是当前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充分挖掘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纪念物、革命文艺作品、革命故事中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采取文学创作、文艺演出、实地参观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展现革命文化,继而让农民充分了解革命历史、内化革命精神。同时,还要强化农民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的认同,促进他们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将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同促进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自觉运用革命文化精神锤炼自身干事创业的意志和豪情。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筑牢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文化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能够为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丰厚的精神激励、道德滋养和智力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乡土文化对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优秀乡土文化根植于乡土,是乡村的根和魂。因此,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悌文化、乡邻文化等优秀乡土文化凝聚着乡村社会的思想智慧和风土人情,是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符合时代要求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要注重挖掘乡村传统美德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结合不同区域和不同风貌的乡村,采取灵活多样的保护和开发模式,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推动乡风村风民风家风建设。如借助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把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变为育人环境,营造乡村社会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更好地涵育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推荐